「每個人的愛好與興趣都不同,送禮好傷腦筋……」你也有送禮相關的煩惱嗎?只要了解禮物怎麼挑到適合對方的,就不容易踩雷!
這篇文章是一篇完整的挑選贈品指南,讓您很快成為老闆信任、同事愛戴的挑禮好手!
企業送禮,是份貼心的祝福,在商業環境下有深刻的軟實力展現,可以體現企業的用心,因此企業禮品可以展現一種企業對客戶的重視。
以下為企業贈禮的常見場合,歪編為你逐一解說各個場合的挑選要點:
● 企業三節 (員工福利) 禮品:
送給員工是所有場合當中最難的,大家工作之餘難免會討論,閒話家常一番。因此「實用」、「不落俗套」在這裡是最重要的指標,首先要了解同事們的組成(年齡、性別等)。
例如:若是有家庭的同事居多,送禮時對方家人也可以使用到一定是最實用的; 再來多數的公司每年都贈送一樣的禮品,因此只要今年新的變化,很快就會讓大家眼睛一亮,對你讚譽有加!
● VIP 客戶禮品:
這個場合最重要的部分是「不落俗套」以及「彰顯企業或品牌意涵」,不落俗套代表著公司富有豐富的創意,是很用心地在準備這份禮品。
若同時還能將企業的品牌或精神附加上去,肯定是大加分,讓顧客對公司的印象更深刻!
● 行銷活動/公關贈禮:
企業對外的贈禮一定要掌握「彰顯企業或品牌意涵」這點,另外也不能像打水漂一樣,送出去了卻沒有被記住,因此「不落俗套」也非常重要。
站長特別介紹這個海傑納頂級烏魚子禮盒~
老闆從選擇烏魚子到禮盒包裝全部親力親為
確保產品的品質維持一定水準
而且還有推出烏魚子厚切一口吃的禮盒,對於喜歡下酒菜的朋友真是一大福音
而且老闆娘也做出很多的不同的口味
像是烏魚子米果跟烏魚子牛奶糖
在網路上也有開箱試吃的影片,看的站長口水直流啊!!!!
而且現在五倍券也可以購買海傑納相關產品,只要使用五倍券消費,還送你500元現金券
這個活動真的非常超值啊
海傑納對於自家產品的品質控管,已經超出我的期待
而且烏魚又叫信魚,每年冬至依照約定而來,從來不失約
是信魚,所以很多商界的人士,喜歡送烏魚子,
代表著,商道的信用,這也是烏魚子禮盒是送禮的最佳選擇
而且野生烏魚子要受到消費者的信賴,賣到最後講究的就是信用以及無可挑剔的品質
從事烏魚子這個產業將近10年
老闆娘從直接從廠商拿貨貼標,一直到有自己的生產線
從每年冬至,船一到的挑貨、揀貨,一直到把原料送給工廠製作曬成烏魚子
(曬烏魚子這是個古法,也是不傳外人的技法,我們只能選原料,讓工廠代工)
我更注重的是,曬好的烏魚子製作成一口吃,這段繁複工序的製程
因為這是厚切一口吃最關鍵的地方
*選料
臺灣正海子
烏魚從長江出海口,順著洋流,來臺灣,游到臺灣時,是接近放卵的時刻
(此時捕撈的烏魚,品質比大陸好,)
五兩以上,才有卵油,才會香,五兩以下做成脆脆、ㄋㄟㄋㄟ、醬料
(很多同行,都是賣2~3兩,絕少用正五兩下去做,一口吃)
*遵循古法,傳媳不傳女的,放置,鹽巴的比例,是曬製的關鍵
(鹽巴是天然的保存劑),(放太多會死鹹),(放太少烏魚子容易壞,(註一))
註一:
曬烏魚子,溫度,濕度,控制,是需要憑經驗,天候不好,濕氣太重,烏魚子會曬壞
外面乾,裡面濕,烏魚子會壞在裡面,我們行話叫:,#奧風,不是常吃的人,吃不出來
市面上,也很多人會把,曬壞的烏魚子,拿出來魚目混珠賣掉
*日曬法
很多同行會用低溫乾燥法
優點:全程在室內,總菌數少
缺點:少了反覆日曬法的香氣
(陽光有種神奇的力量,可以讓烏魚子更沉香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上工廠古法製成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野烏金秘製:
#六小時米酒頭的浸泡
野生的烏魚子,有個致命的缺點,未經處理會有腥味
因為烏魚子有薄膜,需要人工反覆翻,讓酒精,慢慢滲入每個烏魚子的魚卵裡面達到去腥的效果,米酒頭還有一個作用,就是,在炭烤完後會有濃郁的香氣,入口後,口中會有<甘味>餘韻
#厚切
五兩上表面漾著卵油的烏魚子,再做厚切,相信是,口感上的,上乘之作
(我們可以偷工減料,因為客人,最愛問,你們大圓有幾片烏魚子,我們可以作弊切很薄,片數變很多讓整盒烏魚子滿起來,但….,這就失去了,我們嚴選原料的本意)
#封底
禮品的細節在這裡,每一片,真空包一口吃,1置中,2封底線整齊劃一,3真空包裝紙,又比其他廠商更小,只為了完成一個視覺上的精緻度
如同所有的頂級名牌包般,講究車縫線,精緻度,質感
封底這個動作,我們耗費非常多人力,什麼最貴,人工最貴,
但是我很堅持,因為我們是禮品,是送人的,每一個細節,都可以讓收禮的人,細細品味
2019金點設計獎,第二輪仍在賽內,同年一起參賽的入圍者有蔡依林的怪美的
做禮品,是個送禮人與收禮人之間的橋樑
送禮人會有想傳達的心意,當然也會有目的
手裡人收到一份真心實意的禮
當然,一定會感受到情意
賣烏魚子,很傳統的產業,製作的過程,並不美麗,甚至非常艱辛
冬至的寒冬裡,殺烏魚,幾百道工序才製成一片烏魚子
到我們手上,我們依然經過很多工序,讓我們的客戶收到,最完美的成品
對我而言,這一小片,是很多人的結晶,更是一種堅持
一種對生活品味的美學堅持
【海傑納x野烏金烏魚子禮盒】魚子禮盒美味心意創意兼具,
這是一份蘊藏心意的祝福禮盒,有我們的堅持與熱情,這次送禮送個不一樣的禮盒,讓長輩親友驚艷,更可以展現自己的用心送禮準備,保證送禮送到對方心坎裡,與對方建立起最堅定的友情橋梁!
TT115CE515ECE15RG |
好文賞析
時光飛馳,再一次站在時間的節點上。 進入臘月,就有了年的味道。這樣的時刻,每個在外的游子都會想起故鄉,總有一股濃郁的鄉愁涌上心頭。 故鄉在我們的記憶中,那些紛至沓來的往事里有我們成長的密碼,有說不盡的歡樂和美好,有寫不完的思念和深情。那是我們的根魂所在。 2018年1月20日,一個陽光晴好的冬日午后,一百多名讀者從省內各地趕來,相聚在大河書局經緯店,聆聽他們心中仰慕已久的兩位師長暢談關于故鄉的記憶與書寫。 一 年逾古稀的孫蓀先生,精神健爍。這樣一位資深學者、作者、書者,心中充滿了對故鄉的深情,一本《回故鄉記》,收錄他自上世紀80年代起創作的53篇文章,樸素真切,其中《云賦》《鳥情》《釋夢》《彩虹》等都已成為傳播甚廣的名篇。 他說:故鄉18年的經歷成為我生命的底色。鄉情,鄉愁,思鄉,是一個寶庫。這些融化于生命當中的東西,它們是最觸動人的,最柔軟的,最重情的,甚至是最隱秘的那一部分。他說,這些關于故鄉的文字與生命攸關,放不下,都是不能不寫的文章,是心靈的需要,是有話要說,接近于救贖自己。 對他而言,故鄉的概念一直在變化,最初是小家庭,然后是生長的永城縣。后來曾隨女兒到國外,那時對家鄉的概念就是河南,是中國。故鄉的概念在擴大。他說,在全球化的今天,多元文化碰撞較量,我們對鄉土的書寫不僅是救贖自己,也是搶救一個民族的文化,這方面的意義怎么估計都不過分。 關于鄉土文章的寫作,他說,任何人心里都有一個故鄉,都有這樣一個心靈的初稿。如果你是一個寫作者,哪天你可以動筆,把初稿變為改定稿,拿去發表。這里面有很多寫作技巧問題,但最重要的是真情實感。要回到生命原初的狀態,把自己的情感記憶傾訴出來;回到日常生活的真實場景,把你所經歷的生命故事,你所生活的環境和自然風物,逼真地表達出來。 他說:對故鄉熟悉了以后最重要的是理解。我一生都在做一個功課,理解自己的故鄉,理解父母親,兄弟姐妹,村莊,縣域等,這些年也一直在做這個事情。他說,理解了才能行諸筆墨,有所發現。每個村子看上去很平常,但可能有了不得的歷史。 為寫《永城賦》,他曾三回故鄉,深入采訪,理清永城三千多年的歷史,所以,賦中句句有來歷,有史料根據,全面地概括了一個縣的歷史。他欣慰自己為家鄉做了一件事情。他說,理解自己的家鄉,家鄉的人物,一個地域發展的來龍去脈和它的未來前景,是非常有意義的事。熟悉,理解,有所發現,然后才能寫出有價值的文章。 二 省作協副主席、省散文學會會長王劍冰先生這些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,他的散文佳作也被刻在許多山水名勝地。這一次,他剖肝瀝膽,首次把生命中那些關于河北唐山家鄉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寫出來,傾訴在這本名為《或咫尺,或天涯》的書中。 他說,一個作家起碼要寫出關于故鄉的文字,才能見出你生活的起點。而且一定要寫出真性情,不能玩矯情,也不能一味抒情。不然寫出來就是空泛的,虛飄的。很多人認為散文就是抒情,他說錯了,散文其實強調真情、性情。 19歲的他下鄉插隊時,在姥姥家經歷了唐山大地震。那些沉痛的記憶綿延至今。那一天,他一字一句地說著往事,他最初的愛戀和錯失,他經過的生離死別,他見證的災難之慘烈,他目睹的生命之頑強以及40年后再回去時仍止不住的淚水長流……這些難以釋懷的痛與愛,他都寫在《經歷與表達》《黃昏中的美人》《小荷子》《生計》等篇章中。 他說:我后來去周莊,去江西、貴州、安徽等地的一些民居,那些小胡同,小弄堂,小天井,各種各樣,每一處生活的氛圍那么有滋有味。那時,你會覺得自己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太苦太簡單。你就想,生活在那些地方的人可能對故鄉的體味更深,寫出來的東西更有色彩。但是,故鄉是不能選擇的,一如我們的父母。既然它做了你的故鄉、父母,那你就認,你就親。所以我們的筆應該更深入一點,真真切切地寫,大大膽膽地寫。他說,大愛與小愛都是我們文字中的魂,如果沒有這些魂,文字會飄,不實誠。他把筆觸延伸到土地深處,細細地寫了故鄉的地氣,鄉村的風,鄉下的夜等等。他說:我是帶著一種感情和對鄉土的認知去敘述的,我覺得自己的書寫是深沉的,沒有虛浮。 三 關于故鄉,無盡的感觸。 那天,朗誦藝術家陶真、秦莉情真意切的朗誦,觸動了現場讀者的心緒。那天,嘉賓、大象出版社副總編輯楊秦予,作家李玉梅、魚禾、張鮮明等都在現場談到自己的故鄉。故鄉是地域的,是一個個村莊、鄉鎮、縣域、城市的名字,也是文化意義上的,意味著一種傳統,一種人文習俗。年輕時意識不到,與故鄉漸行漸遠,后來,不斷地回望,在更深廣的層次上看待故鄉,理解故鄉。對于作家來說,寫作就是回鄉之旅。真正理解故鄉,會使一個人活得更加明白,寫得更加深邃,有意義。那天,河南日報文藝部副主任陳茁的發言說出了很多讀者的心聲。她說,中原風讀書會舉辦三年來,為省內外名家和讀者搭建了一個面對面交流溝通的平臺,每一次聆聽都讓讀者收獲很多。相信2018年,讀書會將在大家的支持下越辦越好! 的確,有時候,就是那么的一次交流,一席聆聽,一句話,就點亮了你的內心。 比如,那天,談到讀書,孫蓀先生語重心長:我是被書喂養的。讀書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。是人之所以能成為真正的人的基本條件。 王劍冰先生說,正像一個書法家要上午臨帖,下午練字一樣,要不斷地閱讀。一個作家要想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樹,一個是讀你喜歡讀的作家的作品,另一方面讀更深更廣的東西。 因為博學慎思,所以智慧深邃。所以,孫蓀先生是后學者心目中的那座山,所以,王劍冰先生是寫作者心目中那棵峻拔挺立的樹。那天的分享結束后,那么多讀者一直圍繞這山與樹,那種熱烈的氛圍讓人驚訝又感動。 也許,每個人心中,都有一篇永遠也寫不完的故鄉記,也許我們始終都在回故鄉的路上。愿某一天,能真正理解那個生養我們的故鄉,那時,鄉愁會有一個穩穩的依托,那個屬于靈魂的美麗家園無比溫暖迷人。 >>>更多美文:美文推薦
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,也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。大暑中的習俗重在一個“吃”字,多半以吃涼性食物消暑,少數地區也有品食荔枝、羊肉等熱性食物度暑的。同樣的節氣,卻以截然不同的飲食觀念對待之,呈現出國人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和搖曳多姿的奇風異俗。 在我國北方,大暑時節流傳著吃面條、餃子、雞蛋等習俗。北京俗語為“頭伏餑餑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”,即是明證。因為每逢伏天,人的胃口就不好,吃熱湯面不僅可以祛除人們體內的潮氣和暑熱,也可以由此改善口味,并借以減輕腸胃的負擔。據史料記載,大暑吃熱湯面的習俗,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盛行。而到了明清,人們根據養生的需要,又增加了大暑日喝蓮子湯的習俗。《清稗類鈔》中就有“京師夏日……鮮蓮子之類,雜置小冰塊于中”用來宴客的記載,這使得大暑的習俗變得更為豐富而多元。 而在南方,人們在大暑期間,往往偏好于吃重口味的葷食。福建莆田人就有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過大暑的習俗。據說,大暑吃荔枝,其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。而吃溫湯羊肉也極富創意,將羊開膛破肚后,整只放入大缸中,再以滾燙的熱汁淋之,浸泡一段時間后,將羊肉切成片片,其鮮其嫩,往往讓人贊不絕口。而吃米糟,不僅大補元氣,還能將體內濕熱之氣盡遣,可謂養生又保健。而在湖南一些地方,亦有大暑期間吃童子雞的習俗,以未成年的公雞為主,口味獨特,鮮香無比。想必其飲食理念與莆田人過大暑的做法如出一轍,都是重在大暑日講究滋補。 如今,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的日益轉變以及社會大家庭的不斷融合,傳統意義上的北方人吃涼性、南方人吃葷食過大暑的習俗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。如在山東南部地區就有在大暑到來之際“喝暑羊”的民俗,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,帶來的不僅是口感的鮮香,隨著熱汗的流淌,淤積在體內半夏的毒素一同排出體外,這極為有益于盛夏之際的養生保健。而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也不慕葷食,他們就有“吃仙草”的習俗。仙草又名涼粉草、仙人草,既消暑又清熱解毒,可謂大暑期間當地不可多得的良藥。 大暑中的習俗源遠流長,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華民族古老而燦爛的文化。同時以其豐富的飲食內容,大大滿足了國人的味蕾,更讓美食中國的人文魅力更加深邃而迷人。 >>>更多美文:生活隨筆
清明團子,也叫青團,是江南地區常見的小吃,一般在清明節前后食用。清明吃青團的習俗由來已久,據《瑣碎錄》記載:蜀人遇寒食日,采陽桐葉,細冬青染飯,色青而有光。明代《七修類稿》也說:古人寒食采楊桐葉,染飯青色以祭,資陽氣也,今變而為青白團子,乃此義也。清代《清嘉錄》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:市上賣青團熟藕,為祀祖之品,皆可冷食。 那日,在古鎮老街閑逛,聞到一股食物的香味,看到街邊一家店剛蒸出一籠青團。冒著騰騰熱氣的青團,油墨如玉,清香撲鼻,一個個圓圓的,乖巧的樣子,像頻頻朝我招手,點頭。我一下子就走不動道了,站在店門外癡癡地瞧著。 “你胃不好。”朋友善意地提醒。我執拗地搖頭,因為我似乎已感受到了青團里面歡快流動著的豆沙餡兒,它挑逗著我的味蕾,讓我饞涎欲滴。 “要一個,老板。”終于,我還是把墊著蘆葉的青團捧在了手里。其實,我并不是要吃,我要的只是回憶的味道,一個小小的青團,一口咬下去,就可以牽連起童年所有的溫暖。那一段幸福的時光,足夠讓我回味一生。 春生繁華,秋榮零悴,青團香里,歲月很快過去。 暖暖的青團握在手里,是家鄉的那一輪明月,是親人的真誠祝愿。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,每到清明節前,家里都要做青團。這時左鄰右舍的都會來幫忙,于是,屋子里總能傳出陣陣笑聲,顯得特別溫暖。奶奶總是反復叮囑我,要把手洗干凈。允許我參與制作的部分,就只有把餡料放入面糊,然后小心翼翼地將它覆蓋起來,這過程像安撫一個不聽話的嬰孩。我慢慢地溫存地搓揉,待一個個青團塑造成型,任務也就完成了。 最后的工序是蒸,蒸的火候一定要掌握好。所以這活奶奶總是親力親為。如果一不小心蒸過頭,青團就不是圓錐或是桃子了,而是可憐兮兮地趴下,像餅了。做青團的面糊是艾草與糯米糅合而成的,有股青草的香味,再配上豆沙或者蓮蓉,味道香甜中帶著清淡的口感,甜而不膩,游刃有余。還未出籠,遠遠就能聞到濃郁香甜的氣息,這是幸福的味道。 現今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很久沒有動手做青團了,也再無法體會到守在蒸籠邊焦急地等待看自己包的青團出籠的感覺。那個過程悠長,又緩慢,但卻是滿滿的幸福和自豪。這種感覺伴我一路成長,原來,青團不僅僅是一種食物,他更像是一位知己、朋友,他從未遠離,他一直在我心里。 >>>更多美文:生活隨筆
留言列表